请输入关键字
农展馆微信公众号
农博馆微信公众号
农展馆农博馆抖音号
农展馆快手号
农展馆B站号
农博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博号
农展馆小红书
地标馆微信公众号
地标馆微信视频号
地标馆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公众号
农交会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视频号
农交会微信小程序
农交会快手号
农博馆导览微信小程序
Menu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发展概况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是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展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使命。

因展览而生,机构与场馆同名。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农垦部、水利部、水产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组建展览会筹备处。1957年,国务院批复由农业部等部门成立全国农业展览会长期馆筹备处,建简陋场馆,从紧控制经常费用和人员编制。1958年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为国庆十周年献礼。1959年,作为首都十大国庆献礼工程之一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竣工,全国农业展览会长期馆筹备处正式更名为全国农业展览馆,成为展示共和国农业发展的窗口。

1983年,国务院批准农牧渔业部等七部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中国农业博物馆。1986年正式开放。由展览跨向传承文明,一套人马肩负起两重责任。

在历届农业部党组坚强领导下,在党委和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等荣誉,开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闵宗殿、曹兴穗、王潮生、肖克之、安来顺、贾文忠、曾雄生等知名专家为我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馆目前有职工26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55%,副高以上专家80多位。

都市里的园林场馆

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水乳交融,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选址、审定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严星华先生主持设计,“大场地、小建筑”充分满足农业展览的需求,又具有建筑学独特价值,以生产性景观为主,体现出阳光明朗、蓬勃昂扬的精神气质。

馆区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10座经典展馆中,2号馆、4号馆用于中华农业文明陈列,7号馆、8号馆、9号馆和10号馆用于农业文物专题展;主馆1号馆即将推出中华农耕文明陈列;3号馆、5号馆以及馆南区新建的11号馆和地标馆用于农产品展示推介和商业展览。常备高标准会议室8间,精装贵宾室8间;会议室4间及多功能厅1间,可提供会议、展览等配套服务。

以农为本  形成专业多样的会展服务体系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我馆长期是国家级农业展会的主要承办方。近年承办的“农业农村部‘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获得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连续14年举办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在促进农产品适消对路、丰富北京市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真诚的服务和优美舒适的环境赢得各地涉农部门、农业企业、采购商的信任。“全国消费扶贫*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展示推介会”“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进京年货节”“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老北京年货大集”等知名农业展会在我馆成功举办。北京、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山东等16个省(区、市)400多家企业、1000余种产品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积极与京东、天猫和抖音等平台合作,探索线下展示体验与线上推介销售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对我馆的展览服务高度信任,先后在1号馆和3号馆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展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摄影展。

同时,作为首都重要的现代展会机构,我们与文化、体育、艺术、家居等行业经销商、服务商保持密切联系和良好合作。不断拓展会展服务业务范围,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与艺术博览会”“Chole品牌发布会”“中国婚博会”“北京汽车展销会”“世纪家博会”等各类展会。

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中国农业展览协会的理事长单位和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牵头单位。

守护农耕文明  传承民族精神 冉冉升起的博物馆之星

作为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大研究力量和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挖掘阐释和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收藏农业农村文物14万件套,推出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传统农具展、古代彩陶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广受好评。2016年,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报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起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积极推动联盟各成员单位,特别是代表性社区开展保护、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和组织建设等工作。2021年,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与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农书集成》编纂”。承担农业农村部主编的十卷本《中国农业通史》,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中华大典》系列的《农业典》。撰写的《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深阅读》获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奖。配合中小学义务教育,策划编写普及农业科技和传播农耕文明的教材课程,送课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各类农事体验夏令营、冬令营和研学活动,开办农博学术沙龙直播,与央视新闻、新浪网等新媒体合作推出“馆藏精品”“农博文创”等线上展览。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单位和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主办《古今农业》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