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农展馆微信公众号
农博馆微信公众号
农展馆农博馆抖音号
农展馆快手号
农展馆B站号
农博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博号
农展馆小红书
地标馆微信公众号
地标馆微信视频号
地标馆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公众号
农交会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视频号
农交会微信小程序
农交会快手号
农博馆导览微信小程序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小雪

打印
字号:
2025.11.2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小雪篇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1月22日至23日交节,分三候:一候虹藏不见,气温降至0℃左右,降水凝成雪,彩虹难觅;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阳气升腾,地面阴气下沉,天地阴阳阻隔;三候闭塞而成冬,万物收敛潜藏,天地闭塞,正式进入隆冬。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孝经纬》曰:“(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此时,我国北方多地初雪飘落,平均气温降至-2℃至5℃,土壤开始封冻;南方虽未下雪,但阴雨连绵,“湿冷”感明显。田野间,北方冬小麦覆上薄雪“保暖越冬”,南方油菜、蚕豆进入育苗期;山林里,松柏凝霜愈显苍翠,银杏、梧桐只剩疏枝;河湖边,水面渐凉,鱼虾潜入深水区,处处是“冬藏”的静谧景象。

       小雪时节“寒凝气滞、燥邪未消”,养生需以“温阳散寒、润燥生津”为要:宜添衣保暖(尤其护颈肩、手脚),多喝温水或温润茶饮,少食生冷、温补适度。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不起菜,就要受冻害”的俗语,各地也衍生出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等应季习俗。

       一、农田里的食物

       白菜

       白菜,又称黄芽菜、黄矮菜等。小雪时节,正处白菜收获的关键时期。它是我国原产和特产蔬菜,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半坡遗址。先秦时期,被称为“葑”。汉代以后,改名为“菘”。北魏《齐民要术》已记载其栽培方法。唐朝出现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品种。宋代,诗人杨万里为之作诗,首度称其为“白菜”。白菜口感清甜软嫩,可清炒、炖煮、腌渍,是冬季“百搭菜”。它富含水分、粗纤维以及钙、铁、钾元素和维生素C、E,营养和健康价值高,适合小雪时节滋补需求,亦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通利肠胃等功效。地标产品有胶州大白菜、武隆高山白菜。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鹿泉发布”)

       雪菜

       雪菜,又称雪里蕻、雪里红等,是一种分蘖芥菜,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秋冬季成熟上市。它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记载,“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其中“旨蓄”指的就是雪菜。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中称该菜可以在雪深时独青,时令特点明显,浙江宁波鄞州是中国雪菜之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的说法。雪菜以叶片或嫩茎为食用部位,常用于腌制或鲜食。中医认为,其味甘辛、性温,入肺、肝、胃、肾经,具有宣肺豁痰、利膈开胃、温中和胃、温肾散寒、消肿散结之功,主治咳嗽痰多、胸膈满闷、食欲不振、牙龈肿烂、痔肿、便秘等病症。地标产品有鄞州雪菜、杨庙雪菜。

      二、森林里的食物

        黑木耳

       小雪至,宜吃黑。黑木耳古称木蛾、木糯,今又名云耳、黑菜等,以其形如人耳且色黑而得名。我国对木耳的采食、栽植与利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已有黑木耳入药的记述。唐代苏恭等撰写的《唐本草》中,就记叙了有关黑木耳的生产方法:“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其食法多样,可作为原料或配料用于炒、腌、蒸、炖、汤,还能做成甜食。黑木耳的滋补效果绝佳,低脂肪、高蛋白,富含钙、铁元素及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有“素中之荤、菌中之花”的美誉。它又是珍贵药材,有滋润强壮、清肺润津、益气补血、去療生新、镇静止痛、通便治特之效。地标产品有柞水黑木耳、汪清黑木耳。

(图片来源:陇南市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站)

       砂糖桔

       砂糖桔,又名沙塘桔、十月桔,是一种柑橘类水果。其原产地为广东四会,明代时已广泛种植,并列为朝廷贡品。现代主产区为广西,西林县每年都会举办砂糖桔“开市节”,以果兴业、会友。砂糖桔果实呈圆形,皮薄、多汁、清甜,主要以鲜食为主,还可以制成饮料、酒品和果酱食用。它的营养成分丰富,高糖、低酸、维生素C及铁、钾等元素含量高。砂糖桔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中医认为,其性温,归脾经、胃经、肺经,具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对于脾胃气滞湿阻、胸膈满闷、食欲不振、大小便不利、咳嗽痰多等症状,具有调理作用。地标产品有西林砂糖桔、梧州砂糖桔。

(图片来源:广西新闻网)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鲫鱼

       民间素有“冬鲫夏鲤”的说法,小雪时节,鲫鱼脂肪肥厚、肉质细嫩,是冬季滋补佳品。鲫鱼是我国食用最多的淡水鱼,其鲜美广受赞誉。早在2000多年前,曾侯乙墓中就出土有鲫鱼鱼骨和用于煎烤的铜炉盘,《吕氏春秋》也记载说:“鱼之美者,洞庭之鲋”,鲋是鲫鱼的古称。鲫鱼做法多样,有煎、蒸、煨、拆肉作羹等,尤以鲫鱼汤最经典。此外,上海名菜“河鲫鱼塞肉”可追溯至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其做法为:“酿烧鱼,鲫鱼大者。肚脊劈开洗净。酿打拌肉。杖夹烧熟供。”鲫鱼富含优质蛋白、钙、磷,能健脾利湿、温胃散寒,对“脾胃虚弱”“畏寒乏力”者有帮助。地标产品有龙池鲫鱼、达里湖鲫鱼。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紫蟹

       “春秋贩卖至京都,紫蟹团胶出津沽”,紫蟹是天津冬季特有的河鲜,专产于津西淀洼、津南小站、葛沽和宁河的稻田里,被称作当地“四珍”之一。其属中华绒螯蟹,形体虽小,但皮薄而酥,肉质细嫩,腹中洁白无泥,蟹黄能占到体重的40%,味道高于一般的河蟹,为河海两鲜中的上品。清代诗人刘尚文在《白鱼紫蟹四时肥》中说:“不负津门住,肥鲜足四时。白催鱼脍斫,紫爱蟹鳌持。”关于紫蟹的代表菜品有“七星紫蟹”、“银鱼紫蟹火锅”和“酸沙紫蟹”等。该蟹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兼具清热毒、滋肝阴、补骨髓的食疗功效。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四、新型食品

       人参(人工种植)

       冬季进补,吃人参较好。2012年,原卫生部批准5年及5年以下的种植人参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人工种植的人参在口感、效用等方面和野生人参相近。其吃法主要有4种,分别是嚼食、泡茶、煎服和泡酒。它的营养和医药价值突出,食用可大补元气,强身健体,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肾虚、消渴症等病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钱江晚报”)

       地龙蛋白

       地龙蛋白,源自地龙(蚯蚓)的珍贵提取物,蕴含了丰富的成分,如胶原酶、纤溶酶、蚓激酶、纤溶激活蛋白(FA蛋白)、核酸以及微量元素等。地龙蛋白应用前景广阔,在医药和保健领域,已成功研发成片剂、软胶囊、药膏及口服液等多种形态。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地龙蛋白作为一种活性蛋白,具有改善微循环、溶解血栓、调节血压等作用,对心脑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此外,其因抗氧化和促进细胞修复的特性,被用于护肤品、化妆品中。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耘熙农业”)

       五、小雪习俗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骤降、湿度降低,是腌腊肉的最佳时节。南方地区(如四川、广东)家家户户会将猪肉、鸭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腌制,再挂于通风处风干。腌好的腊肉咸香浓郁,可蒸食、炒菜,既是冬季储备粮,也承载着“年味渐浓”的期待。

(图片来源:deepseek生成)

       吃糍粑

       小雪吃糍粑是南方(如湖南、贵州)的传统习俗。人们将蒸熟的糯米捣烂成泥,制成圆形或长条形,可煎、炸、烤,蘸白糖或黄豆粉食用,口感软糯香甜。古时糍粑用于“祭牛神”,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如今成为小雪时节的暖心美食,象征“团圆温暖”。

(图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晒鱼干

       沿海地区在小雪前后有晒鱼干的习俗。如台湾有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阴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此时天气干燥、风力适中,渔民将捕获的带鱼、墨鱼、鳗鱼等洗净、切块,挂于竹竿上晾晒。晒干的鱼干耐储存,可蒸、炸、炖,鲜咸入味,既是海味珍品,也体现了“冬藏”的生活智慧。

(图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