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农展馆微信公众号
农博馆微信公众号
农展馆农博馆抖音号
农展馆快手号
农展馆B站号
农博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信视频号
农展馆微博号
农展馆小红书
地标馆微信公众号
地标馆微信视频号
地标馆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公众号
农交会抖音号
农交会微信视频号
农交会微信小程序
农交会快手号
农博馆导览微信小程序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霜降

打印
字号:
2025.10.2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霜降篇

       霜降,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进入霜降节气。霜降分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像祭祀一样摆放开来;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枯黄凋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进入冬眠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节气,严寒初起、银霜熠熠,预示着秋日即将谢幕,冬景徐徐登场。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霜降正是多种谷蔬瓜果竞相成熟的时节,秋收、秋管时不我待。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冻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做好及时采收、入窖冬藏至关重要。

       “补冬补秋不如补霜降”,霜降节气是进补的好时机。广西玉林地区讲究霜降吃牛肉,闽南地区人们爱好吃鸭子,还有些地方延续吃“迎霜兔”的习俗,都具有强健体魄、御寒保暖的功效。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香青菜

       香青菜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蔬菜,有黑叶、黄叶、绣花筋等之分。香青菜是我国独有的青菜品种,亦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特产。苏州人有在霜降后采摘香青菜,用以制作腌菜和“菜饭”的传统,其味清甜,入口绵软,成为江南人迎接寒冬的“第一口鲜”。香青菜含丰富维生素C、钙及膳食纤维等,其中膳食纤维促进肠蠕动,预防秋燥便秘。中医认为,霜菜清热除烦、通利肠胃,对于秋季肺热咳嗽、口干者,以清炒或同豆腐煮汤,既能滋阴润燥,又不至寒凉伤脾。地标产品有吴江香青菜。

       (二)花生

       花生,又名长生果、落花生。霜降前后,花生正当肥美,华南农谚云“七月种,霜降收,错过时节一场空”。明《本草纲目》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大约公元1500年(弘治年间),花生从福建登陆,传入中国,凭借着极强的生命力,经过了数代劳动人民的探索与培养,花生成了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现代营养学发现,花生富含亚油酸、维生素E,可降胆固醇、抗氧化,是贴秋膘的平价优质蛋白,尤其适合血脂偏高或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带红衣嚼食,温胃润燥,尤宜脾胃虚寒、产后血虚者。地标产品有莒南花生、沂源花生、正阳花生等。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柿子

       我国是柿的故乡,约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上林赋》中已有“枇杷橪柿”的记载。泉州有俗语“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时节,柿子薄皮多汁,正是时令佳品。商人们也喜爱在霜降这天买栗子和柿子,取意利市,寓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柿子的叶子、柿蒂、柿饼上的白霜也均可入药。现代研究显示,柿子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且富含果胶、胡萝卜素等,可缓解秋燥咽干、甲状腺肿大。其所含有机酸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然其性寒且含较多鞣酸,空腹或与高蛋白食物同食易形成“胃柿石”,故应饭后适量食用。地标产品有孝义柿子、北景柿子、荥阳柿子等。

       (二)柚子

       柚子在霜降后糖分积累,口感最佳。民间一直流传着“霜降吃柚,赛过吃肉”的说法,可见柚子的营养价值不俗。明《本草纲目》记载柚子“消食化痰、理气散结”,并赞其“去肠中恶气”。柚子性寒味甘酸,入肺、胃经,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之功。现代营养学指出,柚子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类黄酮等营养成分。对于秋季咳嗽痰多者,霜降时节用柚子配蜂蜜煮茶,既能润肺止咳,又可美容养颜。地标产品有江永香柚、大埔蜜柚、度尾文旦柚等。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鲍鱼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被称为“一口鲍鱼一口金”。鲍鱼在中国食用历史极悠久,汉代时它已成为珍贵食材,《汉书》记载王莽喜食鲍鱼。此后,鲍鱼长期作为地方贡品,在清代被列为“上八珍”之首。中医认为鲍鱼有养血柔肝、滋阴清热、益精明目之功,适宜调理身体及神经衰弱用,对霜降前后阴虚燥咳、目涩便干者尤宜。现代研究证实,鲍鱼富含优质蛋白、牛磺酸及多种矿物质。地标产品有旅顺鲍鱼、荣成鲍鱼、连江鲍鱼等。

       (二)茨菇

       茨菇又名慈菇、茨菰、燕尾草、白地栗、剪刀草,虽然它的名字有个“菇”字,但并非属于菇菌类生物,而是来源于泽泻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的球茎,就是供我们作为蔬菜食用的茨菇。茨菇除了吃之外还有药用价值,它是传统中药材,有活血凉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之功。《群芳谱》云:“茨菰至秋冬取食甚佳。”此时气候干燥,人体易现咽干、干咳、便结等“秋燥”症状,而茨菇“微寒、甘苦”,能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恰好对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茨菇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并含铁、锌、硼等多种的微量元素,营养丰富。

       四、新型食品

       (一)小麦极性脂质

       小麦极性脂质是以小麦粉为原料,经乙醇提取、丙酮沉淀、分离、干燥、粉碎等工艺制成,核心成分为双半乳糖甘油二酯(≥40g/100g)。小麦极性脂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脂活性,有助于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并降低胆固醇,有益心血管健康。小麦极性脂质作为一种新兴功能性原料,正成为健康饮食的优选。中国自2025年1月27日批准其为新食品原料,允许在饮料类食品中使用。

       (二)植物基金枪鱼

       霜降时节,海鲜消费进入旺季,但传统金枪鱼面临过度捕捞与汞污染风险,植物基金枪鱼作为创新替代品,正引领可持续饮食潮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来,植物海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吃不了海鲜”的海鲜爱好者。该产品以大豆、菠萝蜜、海藻等成分,模拟金枪鱼的红色肉质与海鲜风味,同时富含 omega-3、DHA、钾、镁和铁等营养素。

       五、霜降习俗

       (一)霜降节

       每年农历九月,晚稻收割结束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以及云南东部等地会举办“壮族霜降节”,人们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通过祭祀、民歌、戏剧等形式,表达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祈盼五谷丰登的愿望。


       (二)习战射

       霜降之后,天地肃杀,农事既毕,正是练兵演武之时。《春秋感精符》记载:“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自汉以降,历代皆于此时讲武习射,校阅士卒,论绩行赏,遂成一代典制。辛弃疾笔下“沙场秋点兵”,正是这一传统的生动写照。所谓“缮五兵,习战射”,既为应天时而振军威,亦为寒冻之月寓战于备,寓教于射。

       (三)送芋鬼

       霜降时节,广东高明地区会用瓦片垒成河塔,放入柴火烧得通红,然后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烫熟芋头,这叫做“打芋煲”。最后,他们会将瓦片残渣扔到村外,称为“送芋鬼”。人们以此辟邪纳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