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寒露篇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一般在公历10月8或9日,分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气温较白露显著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降至10℃至20℃,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凝结成霜,故曰“寒露”。天地间“秋气肃杀,万物敛藏”,农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枫叶染红山谷,银杏铺就小径,菊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处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盛景。华北平原,玉米饱满、棉花吐絮,农人忙着颗粒归仓;江南水乡,稻田泛金、柑橘挂枝,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西南山区,层林尽染、松果饱满,秋意随山风漫延。
寒露来临,气候干燥,“秋燥”明显,人们常感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养生首重“防燥润肺”,需做到增衣保暖、补水润燥、早睡晚起、调畅情志。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俗语,提醒注意脚部保暖。我国多地盛行登高赏秋、喝菊花酒、吃芝麻等传统习俗,北方食梨润燥,南方吃螃蟹尝鲜,各地皆有应季食俗。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山药
山药是寒露前后的应季食物,古称薯蓣、山芋、怀山药等。我国至迟在汉代已广泛食用山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山药肉质洁白,口感粉糯,可清炒、炖汤、煮粥,也能磨成粉制作糕点。山药富含黏液蛋白、淀粉酶和多种维生素,具有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对秋燥引起的脾胃虚弱、咳嗽有缓解作用。地标产品有温县铁棍山药、蕲山药等。
(二)芝麻
芝麻,古称胡麻、巨胜、方茎等。我国种植和食用芝麻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汉代已较为普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除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芝麻栽培技术外,还记载了用芝麻榨油、制作“胡麻羹”。芝麻籽粒细小,颜色多样,常见的有黑芝麻、白芝麻,可直接食用、榨取香油,也能磨成粉制作芝麻酱、芝麻糊、糕点等。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 E、钙、铁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对秋季出现的须发早白、头晕眼花、肠燥便秘等有一定缓解作用。地标产品有项城白芝麻、瑞昌黑芝麻等。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板栗
板栗,又名栗子、风腊等,寒露前后成熟,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我们祖先至少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广泛栽植栗树和普遍食用栗果。此后历代名人多视板栗为食中珍品,并撰写诗文记述。栗最早见于《诗经》一书,书中提到“树之榛栗”。《礼记》把其列为祭祀上品。南宋朱熹作诗《栗熟》,赞美曰:“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花转眼空。”板栗果实饱满,肉质香甜粉糯,可生食、炒制,也能煮粥、做菜或制作糕点。板栗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和钙、铁等矿物质,能补肾强筋、健脾养胃,适合秋季滋补。地标产品有迁西板栗、泰山板栗等。
(二)山楂
山楂,古名朹,今俗名山里红、红果等,在寒露时挂满枝头。2000多年前,山楂就被中国先民作为充饥野果。唐宋时期,山楂成为民间交易、馈赠佳品,常现“山童负担卖红果”的场景。山楂果实小巧红艳,味道酸甜可口,可鲜食,但更多用于加工成果酱、果糕、糖葫芦等。山楂也可入药,元代吴瑞所著《日用本草》指出其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山楂富含山楂酸、黄酮类物质,能促进消化、降血脂。地标产品有辉县山楂、七里坡山楂等。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海参
寒露养生,海参滋补正当季。海参是一种纯天然、高营养的养生食材。明朝谢肇制称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姚可成认为其“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海参的烹饪方法较多,清代时已研究出香菇海参汤、芥末和鸡汁拌冷海参等四种菜谱。海参药用价值高,清人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饮食谱》提及它有“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利产”等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海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特殊营养物质,有助于补肾益精、养阴防燥、强健脾胃。地标产品有荣成海参、虎平岛海参等。
(二)秋刀鱼
秋刀鱼,是东亚常见的食用鱼,体型修长如刀,因产出在秋季,故称秋刀鱼。这种鱼脂肪丰厚,肉质柔滑,香气颇足。近十多年来,秋刀鱼的身影逐渐遍布我国大街小巷,频繁走上国人餐桌,成为居酒屋、夜市烧烤里的“必吃之选”。其最普及的料理方式为盐烤,也有红烧、凉拌与煮汤等做法。它富含DHA、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钠、磷、钾、钙等矿物质,尤其所含有的DHA,被誉为“脑黄金”,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必需的营养素。经常食用秋刀鱼可以延缓衰老,防治夜盲症、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
四、新型食品
(一)石斛原球茎
石斛原球茎是以铁皮石斛或霍山石斛的种子或茎部为原料,经组织培养获得原球茎,再经收集、干燥等工艺制成。它的口感细腻爽滑,带有淡淡的草本清香,除可泡茶、炖煮外,还广泛用于食品工业领域,能制成茶饮料、保健品、调味品等。《本草从新》称石斛可“平胃气,除虚热,安神定惊。疗风痹脚弱,自汗发热,囊湿余沥。长于清胃除热”。石斛原球茎作为石斛的重要衍生形态,同样具有这些功效。其主要成分包含石斛多糖、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等,保健作用显著,日常食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调节身体机能,对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也有一定帮助。
(二)茶树花
茶树花是茶叶树上长的花。千百年来,人们种茶、饮茶,只重视茶叶,却忽视了茶树花。它是一种天然茶饮,可单独冲泡或与茶叶混合冲泡,茶汤呈蜜黄色,香气浓郁,口感清甜回甘。茶树花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制作糕点、茶花粥、茶花酒等;作为化妆品,能美容护肤。它的医药保健功效明显,成分为黄铜、皂素、多糖三位一体的组合,协同效应好,具有解毒、抑菌、降糖、降脂、滋补、养颜、延缓衰老、防癌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防止动脉硬化和肿瘤的良品。
五、寒露习俗
(一)登高赏秋
寒露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赏秋是传统习俗,通常选在重阳节前后。人们结伴登上高山、楼阁,欣赏漫山红叶与秋日晴空,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民间还认为,此举能避灾祈福,寓意着步步高升、高寿。
(二)秋钓边
寒露时,南方天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不仅适宜出游、赏菊,也是钓鱼的好时节。俗语说“春钓浅滩,秋钓近边”,此时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晒不透,所以鱼类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因此有“秋钓边”的说法。
(三)饮菊花酒
寒露菊花盛开,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以菊花为原料,加糯米、酒曲等酿制而成。历史上,爱菊成癖的陶渊明,除咏菊颂菊外,也喜食菊,曾酿成菊花酒并兴起赋诗。《西京杂记》还记载,饮菊花酒与佩茱萸、食蓬饵,同为九月九日当天的习俗活动。寒露饮菊花酒寓意清热明目、祛病延年,至今在河南、安徽等地仍有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