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立秋
立秋,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进入立秋节气。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据文献记载,中国先民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四立”节气,其中就包括立秋。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西风带来一丝秋爽之气;二候白露降,一场秋雨过后,薄雾蒙蒙、浸润天地;三候寒蝉鸣,金风始至,初酿其寒,寒蝉之鸣若断若续。
农谚云“立秋十天遍地黄”,农作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迎来收获季节,农民抓紧农时开展秋收、秋种、秋管。“白菜白菜,立秋快栽”,华北地区种植大白菜、秋萝卜等蔬菜。“立秋看年景”,东北地区的玉米正值抽雄吐丝期,需做好浅耕除草,及时追施穗肥;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需做好间歇灌溉及黏虫、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治。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立秋吃西瓜、甜瓜等瓜果的食俗,即民间所称的“啃秋”或“咬秋”,俗信此举可“啃去”末伏余暑,“咬住”秋爽之气,防范秋燥等疾病,保一秋身体安康。江南一带有立秋吃秋桃的习俗,在润燥补水的同时,又有食寿桃的寓意,祈盼健康长寿。立秋进补,是各地普遍流传的饮食习俗,如辽宁在立秋吃饽饽、伏面等,谓之“吃秋饱”。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在瓜果飘香的时节,立秋“贴秋膘”既可以补充因夏暑酷热造成的身体亏空,也是在为繁重的“三秋”农业生产做着体力上的充足准备,生动体现着中国人顺天应时的养生智慧。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茄子
茄子为茄科植物茄的果实。茄子原产印度,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古称“伽”“落苏”“昆仑瓜”等。西汉扬雄《蜀都赋》言及“盛冬育荀,旧菜增伽”。北魏《齐民要术》载其栽培与烹饪之法。南朝沈约在《行园诗》中写茄子:“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本草纲目》记载其功效为:“散血止痛,消肿宽肠。”现代营养学认为,茄子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地标产品有浙江省衢州市七里茄子。
(二)白萝卜
白萝卜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根,有“立秋时节小人参”的美誉,在立秋后多食用一些白萝卜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也能维持心血管健康,还能提高肠胃消化功能。《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白萝卜)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止带浊,泽胎养血。”《本草纲目》记载:“(白萝卜)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中医理论认为,白萝卜味甘、辛,性凉,入肺、胃经,可以消食理气、解毒生津、止咳化痰。地标产品有四川省内江市镇西白萝卜。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松子
松子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华山松、红松、马尾松的种仁,是秋季森林中的宝贵食材,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E,具有润肺、滑肠的功效,适合秋季干燥的气候。《本草经疏》记载:“(松子)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 仙人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日华子本草》记载:“(松子)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中医理论认为,松子性温、味甘,无毒,除了可用于充饥外,还能补气、健脾、止咳、润肠、安神。
(二)百合
俗话说“立秋吃三白,一年病不来”,进入立秋节气,可以多吃些白色的食物,来滋润肺脏,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百合是“三白”之一,可鲜食,亦可干制后用于烹饪。《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名医别录》记载:“(百合)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中医理论认为,百合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适用于缓解因燥热导致的咳嗽、干咳等症状。除此之外,还有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的效果,对安定热症后情绪有帮助。地标产品有辽宁省朝阳市凌源百合、山西省运城市杜马百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百合等。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荸荠
荸荠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秋初气候干燥,在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常吃新鲜荸荠,有利于流感、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本草求原》记载:“(荸荠)味甘淡,性寒,无毒。”《本草纲目》记载:“(荸荠)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中医理论认为,荸荠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止渴、利湿化痰、温中益气、清风解毒等功效。地标产品有湖北省宜昌市双莲荸荠、湖北省武汉市黄陂荸荠和安徽省合肥市杨柳荸荠。
(二)黑虎虾
黑虎虾,俗称竹节虾、斑节虾,在我国沿海每年有2-4月份和8-11月份两个产卵期,处于产卵期的黑虎虾最肥美。黑虎虾煮熟后体色透红鲜艳,被视作为长寿的吉兆,每逢喜庆佳节,黑虎虾必是宴席上的佳肴。《本草纲目》记载:“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谓之虾米,食以姜、醋,馔品所珍。”《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虾)盐渍暴干,乃不发病,开胃化痰,病人可食。”中医理论认为,虾性温,味甘咸,有补肾壮阳、开胃化痰、通乳的功效。
四、新型食品
(一)桃胶
桃胶以蔷薇科李属植物桃树分泌的胶状物为原料,经采摘、分选、晾晒、清洗、干燥等工艺制成。其主要营养成分为膳食纤维、多糖、水分、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桃胶食用方式多样,如做汤、粥、羹、甜品等。在立秋时节食用,既能增添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又因其独特的来源和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它适合用来制作各种甜品或汤品,为立秋的餐桌增添一份别样的风味。
(二)文冠果叶
文冠果叶以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文冠果的嫩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成。其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且含有少量的茶多酚、多糖、皂苷、黄酮类等物质。文冠果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口感。在立秋时节,用文冠果叶泡茶或制作其他饮品,既能享受其带来的清新口感,又能摄入丰富的营养成分。此外,文冠果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适合在秋季食用。
五、节气习俗
(一)晒秋
晒秋是立秋时节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很少,农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稻谷、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如今,这种晾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全国多地通过举办晒秋文化节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绚丽多彩的“晒秋”农俗景观。
(二)贴秋膘
人到夏天,胃口不佳,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和营养补充的重视,同时也是对秋天丰收季节的一种庆祝方式。
(三)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人们通过吃瓜来迎接秋天,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