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大暑

打印
字号:
2025.07.2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大暑篇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2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分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气鼎盛、炎威炽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30°C至35°C。此时烈阳高照,热风拂野,夏日奏响最后的热浪尾声。华北平原蝉声疏朗,蝴蝶兰、千日红灼灼垂芳,秾艳花色与烈日争辉;江南地区莲蓬低垂,菱舟泛夜,更有“大暑雨如金”之说;岭南之地,蔗浪翻青,芋硕瓜圆,市井间冰盏叮咚,凉粉、绿豆沙的清甜消解着盛夏焦渴。

      大暑时节,“湿热交蒸”达至顶点,中医讲究“暑伤气津”,因此解暑生津、静养心神尤为紧要。民间素有在大暑时“烧伏香,喝伏茶,晒伏姜”的习俗。人们在大暑焚烧艾草,以驱除暑湿瘴气,祈求安康;饮用以金银花、夏枯草等草药熬煮的凉茶,消暑祛火;将生姜切片暴晒至干,以备冬日驱寒暖身。大暑是炽热与丰饶的交织,万物在极致的热力中蓄势,只为迎接下一程天地间的清凉。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甜瓜

      “一杯山茗雪花白,数片甘瓜碧玉香”。甜瓜又名果瓜、香瓜,大暑时节正值成熟季。甜瓜含有大量可溶性糖、柠檬酸、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间壅塞气,治口鼻疮”。大暑时节食用甜瓜有助于消暑利尿、改善湿热头痛等暑热症状。地标产品包括兰西香瓜、忻州香瓜、肇州香瓜等。

     (二)丝瓜

     又名水瓜、天丝瓜,大暑时节正值盛产期。丝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钾、钙、磷等矿物质。《本草纲目》记载其“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丝瓜中丰富的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充足的水分和钾元素有利于夏季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是消暑养生的时令佳品。地标产品有合川湖皱丝瓜、董浜筒管玉丝瓜、白关丝瓜。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水蜜桃

      又称蜜桃、桃实,大暑前后开始大量上市。水蜜桃浆汁丰富,果肉柔软,甘甜香郁;果肉富含糖、果酸、铁、钙、磷、维生素B、C等营养成分,特别是铁的含量在水果中几乎居于首位。大暑时节食用水蜜桃,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润泽肌肤的作用。地标产品有奉化水蜜桃、阳山水蜜桃、阳湖水蜜桃等。

     (二)番石榴

      又名芭乐、鸡矢果,大暑时节正值盛产期。番石榴肉质细嫩、清脆香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钾、铁等矿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调节血糖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等。番石榴果药味甘、涩,性平,具有健脾消积,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等。地标产品为琼海番石榴。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莲子

     又名莲实、莲米,大暑时节正值采收季。莲子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维生素C、矿物质元素,以及生物碱和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功能、控糖等保健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大暑时节食用莲子有助于清心除烦、健脾止泻、安神养心,对暑热引起的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有良好缓解作用。地标产品有龙集莲子、向阳湖莲子。

     (二)带鱼

      又名刀鱼、裙带,大暑时节正值捕捞旺季。带鱼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镁、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带鱼银白色的油脂层,称为“银脂”,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及特殊活性物质。多食带鱼有助于健脑益智、调节血压血脂、保护心脑血管。中医认为带鱼性温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暖胃养肝等功效。

       四、新型食品

      (一)马基莓花色苷

       马基莓花色苷是以马基莓的果实为原料,经水提取、过滤、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马基莓又名马奇果、智利酒果,是原产于智利、阿根廷等地的珍贵浆果。其富含高浓度的花色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和膳食纤维。马基莓不仅风味独特,更具有显著的保健价值。大暑时节食用马基莓有助于清除自由基,抑制皮肤光老化;还能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

       (二)黑果腺肋花楸果

       又名野樱莓、不老莓,是一种深紫色的小浆果。其营养成分包括花青素、多酚类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K、膳食纤维以及钾、铁等矿物质。该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在常见水果中较为突出。其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而花青素和多酚类化合物则能提升抗氧化能力并促进新陈代谢。大暑时节食用可缓解暑热带来的身体不适,可制成清凉果饮或搭配酸奶食用,既能消暑,又可避免生冷食物对胃部的刺激。

       五、大暑习俗

      (一)送“大暑船”

       在浙江台州沿海地区,每逢大暑节气,民间会举行“送大暑船”的传统活动。送大暑船时,当地渔民和居民会精心制作一艘木船,船上设有神龛、香案,并摆放米粮、酒水、家具、厨具等生活用品,象征满载供奉之物。随后,民众会举行隆重的迎圣会,由队伍抬着大暑船巡游,最终将其运送至海边,焚化或送入海中,寓意将“五圣”(民间信仰中的五位瘟神)送离陆地,以保佑百姓免受瘟疫侵扰。这一习俗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展现了沿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至今仍在台州椒江一带传承。

       (二)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伏茶源于中医“冬病夏治”理念,三伏天湿气重,伏茶中的茯苓、荷叶等成分可帮助祛除湿热;菊花、金银花等清凉药材能降温解暑,改善口渴、头晕等不适;部分配方含陈皮、甘草,可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古时人们将伏茶放在村口的凉亭,免费供来往路人饮用。如今,在浙江温州等地,伏茶习俗仍被完整保留并广泛传承。

       (二)晒伏姜

       晒伏姜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河南等地流传已久的夏季养生习俗。每年三伏天时,人们会将新鲜生姜洗净,切成薄片或榨取姜汁,与红糖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装入陶罐或玻璃容器中,并用干净的纱布覆盖,置于烈日下暴晒。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姜的辛辣成分与红糖充分融合,形成浓稠的姜糖膏。这一传统做法不仅使姜的温热之性得到增强,还因红糖的加入而更易入口。晒制完成的伏姜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温水冲服,对缓解胃寒、腹痛、风寒感冒等症状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