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小暑

打印
字号:
2025.07.0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小暑篇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7月6日至8日,分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热渐浓、雷雨频仍,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攀升至26°C至32°C。此时,暑气蒸腾,热浪翻涌,大地被骄阳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华北地区与黄淮平原槐荫正浓、蟋蟀鸣壁,紫薇、蜀葵次第盛放,灼灼花影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绚烂生机。江南地区,莲叶田田、萤火点点,更有“小暑南风十八朝”,竹影摇风,茶香沁脾。华南地区芭蕉滴翠、蝉噪榕荫,市井街巷尽是瓜果清香。

        小暑时节逐渐开始入伏,暑湿交蒸渐盛,中医认为“暑必兼湿”,因此,健脾祛湿是此时养生调理的关键。小暑饮食习俗丰富多样,民间素有“小暑食新”的传统。南方地区吃蜜汁藕、黄鳝,此时黄鳝最肥美,也最滋补,对人身体最有裨益。江苏徐州吃暑羊,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小暑是一个蓬勃且丰盈的节气,预示着万物在湿热中持续生长,金秋的丰收正在悄然孕育。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豇豆

       豇豆又名饭豆,小暑时节正值盛产。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豇豆是小暑理想的养生食材,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炎热天气下,人体代谢加快,豇豆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及时补充体能,矿物质则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及电解质平衡。针对暑季常见的食欲不振现象,豇豆中的维生素B族可以维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功能,从而有效激发食欲、帮助消化。

       (二)苋菜

       苋菜在中国食用历史悠久,古人称其“篑”或“葵”,王安石曾留下咏苋名篇《秋近》:“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小暑时节正是苋菜叶肥茎嫩、色泽艳丽之时,素有“七月苋,金不换”之美誉。苋菜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孙思邈《千金食治》曾记载苋菜“味甘,性微寒,归大肠、小肠经”。现代研究发现,苋菜富含铁、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K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促进凝血、增强骨质、清热解毒之效。小暑食用苋菜不仅能祛湿解暑,更能养血润燥,对预防夏季贫血和肠道炎症尤为有益。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口蘑

       口蘑又名白蘑,小暑正是其鲜美上市的时节。性平,味甘,能宣肠益气,散热,解表。口蘑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具有多种养生功效。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氨基酸,增强体质;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夏季疲劳,促进钙质吸收。小暑食用口蘑不仅能开胃健脾,还能帮助调节夏季湿气带来的不适。

       (二)黄皮

       黄皮又名黄弹、黄段,小暑时节正值上市旺季。《岭南风物记》记载“此果消食,更能顺气”。黄皮果肉晶莹剔透,酸甜可口,是夏日消暑的时令佳果。其富含有机酸、果糖和维生素C,能快速补充体力,适合缓解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钾、镁等矿物质,有助于缓解夏季常见的消化不良,其特有的黄皮苷成分还可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小暑食用黄皮不仅能生津止渴,还能帮助祛除暑湿。地标产品当推永兴黄皮、浦北黄皮。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泥鳅

       泥鳅又名鱼鳅,小暑时节肉质最为肥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泥鳅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夏日滋补功效显著。其富含优质动物蛋白,易被人体吸收,特别适合体虚者夏季进补,有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钙、铁、磷等矿物质,有助于改善夏季常见的疲乏症状,其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小暑食用泥鳅不仅能健脾养胃,还能祛除体内湿气。地标产品当推巨淀湖泥鳅、大悟泥鳅。

       (二)藕

       藕又名莲藕、湖藕,小暑时节恰逢采挖旺季。李时珍《本草纲目》赞其“气味甘,平,主治补中养神,益气力”。藕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淀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其黏液蛋白含量尤为突出,食用后能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促进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小暑时节调理脾胃。其富含维生素B族和铁元素,能缓解夏季疲劳,改善气血循环。小暑食用莲藕既可凉血润燥,又能健脾开胃。地标产品有八湖莲藕、洪洞莲藕、柳江莲藕等。

       四、新型食品

       (一)菊粉

       菊粉是菊苣提取物,小暑时节食用最为适宜,养生效果显著。其富含优质膳食纤维,易被人体肠道有益菌群吸收利用,特别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夏季调理,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还含有丰富的低聚果糖和多种益生元成分,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夏季常见的食欲不振问题,其天然水溶性纤维还可以帮助调节血糖和血脂。小暑食用菊粉不仅能润肠通便,还能增强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湿热。

       (二)湖北海棠叶

       湖北海棠叶是中国三峡地区夏季广为饮用的清凉饮料,俗称“花红茶”。其富含蛋白质、茶多酚、黄酮类物质及多种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且不含咖啡因,具有抗菌消炎、耐缺氧、抗疲劳、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体质等多种药理价值;维生素含量丰富,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具有独特的解暑消渴作用,是小暑节气不可错过的养生饮品。

       五、小暑习俗

       (一)初伏节

       黑龙江省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的初伏节是当地朝鲜族群众传承已久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夏季入伏的第一天举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农耕文化内涵。节日期间,村民们会穿上鲜艳的朝鲜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拔河、顶瓮竞走等体育竞技比赛,以及农乐舞表演等文艺活动。初伏节还保留着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习俗,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游伏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有“游伏”风俗。初伏第一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门游玩,徜徉于大自然。“游伏”还有一层含义,因为“伏”“福”同音,“游伏”也就是“游福”,象征着“有福”。游伏不仅体现了五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晋西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三)伏羊节

       伏羊节起源于江苏徐州,流行于江浙沪皖等地。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伏羊节特色美食包括全羊宴、羊肉汤、烤全羊等。小暑吃羊肉起到以热制热、排汗排毒的功效,利于人体祛除冬春湿气。伏羊节期间,各地还会组织地方戏曲、舞蹈、武术、民俗表演,在欢声笑语中将伏羊节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