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践行大食物观——顺时而食·小满

打印
字号:
2025.05.2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膳食全面,营养均衡,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搭配原则。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我们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节气食用的食材,推荐节气特色美食,倡导顺时而食、多元饮食、营养均衡,努力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

            顺时而食之小满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5月20日到22日,分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小满时节,农作物褪去春日青涩,尽显茁壮生机。北方麦粒将满未满,即将成熟,江南微雨,稻田水位渐满,为插秧备足条件。此时农事繁忙,南方栽插早稻,西北播种谷子、高粱等旱地作物,芝麻、甘薯等经济作物也适时播种。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临近成熟,田间地头“丰”景如画。

      小满后,暑热与雨水同至,湿气渐重,除湿热是养生第一要务。中医认为,苦味入心经,能降心火、安神宁志。此时适量吃些苦味蔬菜,可泻火解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可减轻肠胃负担,还可推揉脾经促进气血运行,驱散湿气,预防疾病。小满各地食俗多样,吃苦菜、“捻捻转儿”、麦糕饼、油茶面等,皆是对时令的呼应。小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以物喜而顺乎自然,万事知足且日有所进,这既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之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一、农田里的食物

      (一)新麦

      在我国北方,农谚有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此时北方冬小麦处于灌浆及成熟关键期,南方小麦已开始陆续收割。“小满十日吃白面”。对辛勤耕耘的农人来说,新麦是最好的犒赏。南方将新麦磨粉炒熟拌糖,香甜可口;北方则加工成面条,佐以黄瓜丝等做成“捻捻转儿”,寓意“年年赚”。冬小麦历经秋种、冬长、春秀、夏实,聚四季之气,中医视其为心之谷,可补心气、清虚热、止烦渴,还能补脾气、厚肠胃。新麦麦仁与绿豆或红小豆熬粥,解暑安神。

      (二)洋葱

      每年5-6月是洋葱的采摘期,江南地区通常于小满前后采收。此时的洋葱水分多、辣味少,口感脆爽清甜。紫皮洋葱适合凉拌,黄皮洋葱则更宜炒食。《饮膳正要》载有“回回葱”,为古代洋葱别称之一。书中记载洋葱:“味辛,性温,无毒。温中,消谷,下气,杀虫”,指出洋葱有温暖脾胃、助消化、降气杀虫等功用。现代研究发现,洋葱富含硫化合物、膳食纤维、槲皮素、矿物质、前列腺素A、维生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血脂、舒张血管、利尿消肿、免疫调节等多种健康功能。地标产品有甘肃嘉峪关洋葱、四川凉山西昌洋葱、新疆昌吉石梯子洋葱等。

      二、森林里的食物

      (一)苦菜(败酱草)

      我国很多地区有小满吃苦菜的习俗。早在《诗经》中就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其中“苦”“荼”指的便是苦菜,它也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北方常将苦菜做成凉拌菜,南方则多用它煮汤、炒鸡蛋。苦菜晒干后还能储存起来,用于冬季炖肉、煮粥,是四季皆宜的食材。中医上,苦菜又名败酱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苦,性微寒,具备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等多种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败酱草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炎、保肝利胆、抗氧化等作用,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

      (二)荔枝菌

      每年农历五月,岭南荔枝林下,荔枝菌悄然破土。荔枝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仅生长于荔枝林内潮湿的白蚁窝上,依靠白蚁菌圃获取养分,还需高温多雨、骤雨骤晴的气候条件催生。其生长期短暂,仅有一个月左右,且至今无法实现人工培植,加之难以保存,因而显得尤为珍贵。荔枝菌形似纺锤,长10-20厘米,菌尖宛如收紧的小雨伞。按节气分三批生长,分别为小满菌、芒种菌和夏至菌,最佳采摘时间是午夜。它富含蛋白质,能补益肠胃,营养价值颇高。烹饪荔枝菌,清蒸或煲汤炖肉皆可,越是简单的做法,越能凸显其清鲜爽口的本味。

      (三)洋槐花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五月是槐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所食的白色槐花是洋槐花,也称刺槐花,而入药的“槐米”“槐花”通常指国槐花。洋槐花香气浓郁,可直接蒸食,也可制成槐花饭、槐花包子、槐花煎饼、槐花炒鸡蛋、槐花粥等。现代研究发现,刺槐花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芦丁可辅助治疗高血压等疾病,而槲皮素作为芦丁的甙元,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三、江河湖海里的食物

      一)花盖蟹

      花盖蟹学名日本蟳,隶属梭子蟹科,又被称为海蟳、石蟹,民间也常将其体色较深的个体称为赤甲红。这种螃蟹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在黄海、渤海尤为多见,市场上常见红、绿两种体色。相较于三疣梭子蟹,花盖蟹体型虽小,但肉质清甜,口感更为紧实、有嚼劲。每年4-6月和10-12月是最佳品尝季。5月中旬前,母蟹性腺成熟,膏肥肉美。之后母蟹开始甩子,蟹黄减少,此时公蟹性腺成熟,肉质饱满,便成了食客们的首选。花盖蟹富含蛋白质与多种微量元素,适量食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海鲜餐桌上的美味佳品。

      (二)小龙虾

      小满至八月,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黄金时段。此时的小龙虾生长迅速,个头较大,肉质紧实鲜嫩,虾黄饱满,当之无愧成为消夏“夜宵之王”。热油爆香蒜末的焦脆、十三香融合啤酒的醇厚、麻辣鲜香的刺激,种种风味在夜色中飘散,令人垂涎。小龙虾中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有助于抗病毒、抗氧化、保护心血管和增强免疫力。小龙虾主要养殖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养殖模式有稻虾养殖、池塘养殖、虾蟹鱼套养等。地标产品有江苏淮安盱眙龙虾、湖北潜江龙虾、山东济宁鱼台龙虾、安徽合肥龙虾等。

      (三)茭白

      “秋风吹折碧,削玉如芳根。”茭白又名茭笋、茭瓜,其可食部分是菰受菰黑粉菌寄生后,在吲哚乙酸等物质刺激下,茎尖膨大形成的变态肉质嫩茎。若未被侵染,菰会开花结出菰米,此米在《周礼》中被列为“六谷”之一。茭白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五月是它的最佳赏味期,肉质鲜嫩多汁,十分可口。作为蔬菜,茭白最早见载于《尔雅》:“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此“蘧蔬”即茭白。《食物本草》记载茭白味甘性寒,具祛邪热、利小便之效。现代研究证实,茭白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与矿物质,以及菰醇、异菰醇等活性成分,有助于抗氧化、抗炎,提升人体免疫力。地标产品有浙江丽水缙云茭白、桐乡董家茭白、台州黄岩茭白、金华磐安茭白。

      四、新型食品

      (一)显脉旋覆花

      显脉旋覆花为菊科旋覆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云威灵、毛秀才等。在云南俗名“小黑药”,地下根茎可食用,常用其粉末做配料蒸鸡蛋、肉饼食用,亦用新鲜或晒干根茎所泡的酒煎、炖、煮肉类食用。《云南中草药选》记载,其根可广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肾虚、腰痛和哮喘等病症;服用治胃痛甚有效,并能通经络、滋阴补肾、袪风除湿、健胃消食、袪痰止咳。现代研究表明,显脉旋覆花主要成分为丁酸百里香酚酯、百里香酚和戊酸百里香酚酯等,有助于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高价值新资源食品。

      (二)诺丽果浆

      诺丽果(noni)中文名称为海滨木巴戟,主要生长在南太平洋群岛及赤道附近,在我国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也有种植。

      最早有关诺丽果作为食品的文字记载始于1769年,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指出:大溪地人用诺丽的树根作染料,将外套染成黄色,而果实作食用。诺丽果浆于2010年由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促进了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除作为食品外,诺丽果叶子和果实均可以入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腹泻、细菌感染、口腔溃疡和胃溃疡等。现代研究表明,诺丽果含酚类、蒽醌类、生物碱、环烯醚萜类和黄酮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有助于抗炎、抗菌、抗氧化、调节免疫力、降血糖血脂、骨再生等。

      五、小满习俗

      祈蚕节

      小满是南方地区蚕结茧的关键时期,江浙一带会举行“祈蚕节”,各地蚕神祠庙皆开锣演戏,以庆神诞,祈求好的收成。这其中尤以“绸都”江苏盛泽的小满戏祭蚕神习俗最为出名。

      小满会

      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为夏收做准备工作,各地通常会举行庙会,借此机会交易农具物资等,俗称“小满会”。尤以济水发源地——河南济源的小满会比较盛大和著名,最早起源于济渎庙会。人们到济渎庙中祈祷济渎水神,然后交易农具为夏收做好准备。现在的小满会与过去相比更加热闹,叫卖声、吆喝声、音乐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烟火气。

      “看麦梢黄”习俗

      在关中地区,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在小满节气要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馍、黄杏、黄瓜等去探望娘家人,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谓之“看麦梢黄”。等娘家的麦收忙完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母女情长。农谚有“麦梢黄,看亲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