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北京 朝阳初照会展舞台

打印
字号:
2003.06.11

  各种统计资料显示,会展业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它不单本身利润率高,还会产生1:5.9的产业连带效应。会展能直接促进装饰、广告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商业销售、旅游、饭店、餐饮娱乐、电信、金融等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这种提供会议和展览综合服务的产业,也已经成为北京向世界展现风采的窗口。会展业作为都市型的朝阳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业带百业的效应。北京会展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壮大起来,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系列新特点,已初显会展业朝阳。
  会展设施数量名列全国前茅,会展规模继续扩大。被调查的13个场馆中,基本涵盖了北京市目前拥有的大型的会议和展览场馆,可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展会服务。2002年13个展馆接待会议842个,接近“九五”期间会议总和的一半。其中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展览82个,同比增长15.5%,占展览总数的17%。观众人数达到754.4万人次,同比增长9.1%。业务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0.1%,展馆利用率从2001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3%。
  国际会展增多,彰显出国际化的特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一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已成为衡量这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型国际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对主办城市而言,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城市功能、增加收入,更有助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增强东道主与会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2002年北京市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收入1.4亿元、占全国35.2%,同比增长31.9%。国际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占有重要一席,得益于北京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也表明北京拥有承办国际性、高规格会议的能力。
  会展以经济贸易和科技展览为主,展览类型多种多样。展览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等手段的有效营销中介。2002年北京市接待展览916个,按照类型分组,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贸易展览、科学技术展览和文教卫生展览,分别占全部接待展览的33.2%、24.9%和21.1%。特别是科学技术展览在全部展览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12.3%提高到24.9%,上升了12.6个百分点。
  会展收入来源发生变化,构成出现新格局。2002年北京市会展全部收入为20.8亿元。如今,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另外,90年代会展收入中除了场租,门票是场馆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今门票收入在会展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减少。2002年门票收入为1932万元,仅占展览馆业务收入的4.8%;展览中其他方面的收入增多了。
  进入90年代以来,北京会展业呈现出了日渐繁荣发展的景象,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对首都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据悉,2002年北京市会展收入达到31.7亿元,同比增长28%。
  当然,由于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起步较晚,与国外会展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大型、特大型会展场馆少,并且展馆功能单一、设施和设备陈旧,尤其缺少集会议和展览一体化的场馆。对此,专家建议,北京要整合会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行业内的协作,共同承接会议,力求争办国际上大规模、高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贴近国际会展城市标准,集中财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场馆。根据世界会展发展出现的新趋向,重点建设专业性会议场馆。要加强会展经济产业链研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要建立会展保障体系,加快展览装修、广告、餐饮、交通运输、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同时要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北京市已确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使北京会展经济尽快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业内专家普遍相信,在经历了“非典”的短暂冲击后,北京的会展业有望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