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打印
字号:
2020.09.29

      2020年9月22日,在秋分节气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的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分别致辞和作学术报告,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31位学者,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9位学者,围绕“弘扬节气文化,促进合作交流”主题,就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脉络、丰富内涵、价值作用、保护传承,以及节气与时间制度、节气与农业生产、节气与人们生活、节气与民俗文化、节气文化的传播等专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共计400余人参会。

      201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正式走向世界。此次会议是我国举办的首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我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具体举措,旨在促进不同文明间优秀成果的交流、互鉴与合作,推动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高度重视这次国际会议,党委书记隋斌同志从前期策划到具体筹办都亲自牵头、组织实施,并作题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内涵、价值与传承》的主旨学术报告,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与意义、价值与作用、保护与传承四个方面对二十四节气作了全观的系统论述与深入阐述,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创造、保护和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在进一步地合作与交流中实现全人类共享。馆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程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陈军博士主持,共设有嘉宾致辞、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三大板块。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刘北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普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先后致辞,指出二十四节气具有重大的当代社会价值与人类文化意义,并对中国农业博物馆多年来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间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交流、对话与合作。

      近40位报告人分别从生产、生活、饮食、养生、文化习俗等角度发表了专题报告,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蕴含的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基本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中医饮食养生作家陈允斌等人认为本次会议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创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与弘扬。日本都立大学教授何彬、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部教授松尾恒一、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克廖斯、土耳其安泰普大学教授巴扬等人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祝贺与谢意,同时对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