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节气文化启迪城市人“诗意栖居”

打印
字号:
2017.01.03
中国农业博物馆 唐志强

《清明》黄永玉绘

  “二十四节气”将天象、物候、人事等组织到一个井然的时间秩序之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在咫尺的自然之美。从传统的“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培养生活情趣,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二十四节气让城市居民生活更丰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启迪城市人“诗意地栖居”,创造并享受生活的美好。二十四节气让城市居民生活更丰富。

  2000多年来,积淀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曲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间工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有些节气已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有相应的仪式和民间风俗。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如:清明时节外出踏青赏春。在杭州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每逢“冬至”,南方人要吃“冬至圆”(汤圆),象征家庭和美;而北方人则要吃饺子,“千人饺子宴”便是社区和谐欢乐。二十四节气为原本平淡的日子,分出时段,赋予内涵,给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增加滋味。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们“诗意栖居”、享受健康情趣生活的重要资源。但是,现代都市人生活匆忙而功利,常常忘记停下脚步,去品味祖先留下的生活智慧,去欣赏文人歌咏节气、物候变化的诗歌曲赋,去感受身边大自然之美。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对农耕文化价值的再发现。趣味盎然、富含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将给城镇居民生活增添浪漫华彩。

  二十四节气让城市居民身体更健康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同步相连,只有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背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遵循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适应四季往复,顺应节气宜忌,是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的医学贡献。

   立春——助阳气,护肝气;雨水——养脾胃,保温暖;惊蛰——顺肝气,养脾气……大寒——防燥邪,护阳气。”这套节气养身方法及原理,讲求的就是“天人合一、按时行功”,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

   老祖宗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谚语很多,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春捂秋冻、到老不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等,历来都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重要参照。

   这些养生谚语,蕴含科学,形象生动,便于记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导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关照着大众身体健康。 

  二十四节气让城市居民更亲近自然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天,说的是地,记录的是自然,是老祖宗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思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总结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实践着的真理。无论人类创造的都市文明多么发达,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而且,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在气温上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类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幸福。

   城市居民也要传承好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工作之余,关注节气时令,物候变化,参与体验相关民俗活动。从一朵花的开放,一群候鸟的迁徙,去发现近在咫尺的自然之美。从传统的“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培养生活情趣,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