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目录

《三晋农耕文化》
            胡泽学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三晋农耕文化》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重要农业区域山西为对象的农业文化研究著作。主要叙述了农业地理环境与区域优势,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独具特色的农业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的农业非物质文化,华夏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地位,书中配有数百幅图片。
             胡泽学,男,汉族,1964年8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87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1987年7月供职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现担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农具和农业文化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筹划和大型商业展览的筹划组织等工作。
            精彩书摘
            (一)东部太行山地和山间构造盆地区分为南北两区:
            晋东北山地和山间盆地。包括阳泉一平定及其以北地区,由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地和山间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为恒山一六梭山断块山地,广灵一灵丘断陷盆地,五台山断块山地,五台山山前拗陷盆地,系舟山溶蚀山地,寿阳阳泉构造盆地等。山地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岩系,上部露出寒武岩系和奥陶岩系地层。海拔高度一般大于2000米,相对高差超1000米,为山西全省海拔最高和高差较大的山地。山体多北部翘起,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则较和缓,少见岩壁。各山间盆地,充填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晋东南山地和沁潞高原。东部和东南部是太行山,西北为系舟山,西为太岳山,西南为中条山,除系舟山外,其余山地都是背斜构造,外围多以大断层与华北平原和汾河中、下游平原及黄河谷地相接,高差从百米至千米以上。周围山地之间是一个起伏和缓、被抬升的构造盆地,被称为沁潞高原。周围山地除中条山西段露出前寒武纪变质岩外,其他多为寒武、奥陶纪灰岩。这里相对高差大,形成多级夷平面。山地的陷落部分形成盆地,如黎城盆地,由于溶岩作用,这里发育有多层溶洞和岩溶大泉。沁潞高原内部,受沁、漳、丹诸河的切割,增加了地面的起伏,但在构造上,却是一个宽阔的向斜形势。在向斜构造中有若干充填湖相沉积、红土及黄土的堆积小盆地。如有沁县、武乡一褒垣、长治、高平、晋城和阳城等盆地。盆地中发育着已被分割的黄土原地和黄土丘陵地貌,周围多为相对高度较小的中山。
            (二)中部断陷盆地区本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5大盆地: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地势较高,是一个向中心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盆地东部阁老一带,为迭加火山熔岩流的波状平原,山阴县城北的黄花梁一带,为黄土覆盖的熔岩台地。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是山麓倾斜洪积平原,整个盆地在洪积、冲积物之下,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早期的湖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