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
-
徐旺生、闵庆文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002联合国文化遗产年”之际,世界遗产委员会为纪念《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而通过的((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明确指出:“努力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合理的平衡,通过适当的工作使世界遗产资源得到保护,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作出贡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2007年春天,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立项,使作者得以开始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主要内容: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甚至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一夜知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遗产保护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乃至全体国民增强对地球自然资源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使他们学会在世界多样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文化共处,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是“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结题成果。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及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项目的资助。感谢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郑有贵研究员在课题设计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感谢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教授百忙之中阐释经济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感谢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宗殿研究员提供他关于明清时期水稻品种的研究心得;感谢刘朋飞、吕耀、焦雯珺、苏天旺、孙业红、张丹、张苏、李建萍、肖玉、郑召霞等对本课题的积极参与。成书期间,在与责任编辑李恩军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启发了作者的思路,使本书增色不少。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徐旺生,男,1963年生于湖北红安,1983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科技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任职于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至今。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校区[UNC-CH]历史系作访问学者。2002年起任《古今农业》编辑部主任。2004年聘为研究馆员。2006年任《古今农业》编辑部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古今农业》的编辑工作。主要从事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和展示工作,研究领域为原始农业、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闵庆文,男,1963年生,汉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资源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