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经济热背后的泡沫

打印
字号:
2003.04.11

  会展经济已成为无限商机的代名词。有专家预测,举办世博会将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拉动达0.6个百分点,是奥运经济贡献的两倍。如此惊人的拉动力,难怪各地的会展经济热不断升温。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有关方面披露了一组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上海举行的会展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1999年上海的展会数量达到150个。2000年展会达到270个,其中50个是已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展会,当年展会直接成交金额超过450亿元。

  会展业究竟给地区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回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会展业,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部门,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香港为例,三成左右的游客赴港是参加各种贸易展览和会议,2000年会展业给香港带来收入约75亿港元,提供约9000个长期就业机会,使香港酒店入住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一项统计显示,上海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2001年,会展业产生直接经济带动效益172亿元;对航空、旅游、餐饮、宾馆商业、运输、电信等相关行业经济的拉动则高达1584亿元。正是因为各类重大会议“轮轴转”,浦东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近三成,游客达734万次。2002年9月,在沪举行的国际钟表首饰珠宝展,当月上海钻石交易所钻石交易总额创下了这一年的最高点。

  国内多个城市都不愿放弃会展经济的商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纷纷提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战略,欲借会展经济拉动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内会展业以年均近二成的速度发展,并已初步形成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的格局。但在会展业越来越热的背后,同样存在泡沫。与国外成熟的会展业相比,一方面,国内会展业的发展基础还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尚未实现优化组合,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屡有发生。上海市政府部门负责人曾指出,上海展览业在管理体制、展会规模和设施以及常年展示中心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尚未形成。展会审批政出多门,诸如汽车展、电脑展、建材展,你办我办他也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另外,号称国际展却吸引不了多少国际客,让参展商大呼上当。

  不少办展企业的老总心存疑虑:各地都在强调会展经济,动辄建造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展馆,这种现象正常吗?显然,场馆建设一哄而上,容易形成会展经济“泡沫”。但在个别中心城市,场馆问题却依然是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业界预测,未来5至10年有些国际专业展将发展到10万平方米,有的还可能达到12至15万平方米。据了解,场馆不足且分散,及服务设施不完善,是国内会展业的通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