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经济迎来明媚春天

打印
字号:
2003.04.14

  今年,中国又迎来一个会展之“春”:

  在北京,第8届北京国际消费品展览会上观众如潮,第14届中国制冷展会上中外参观者人流如织;

  在西部,第7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举行,吸引了500多家海外企业和1200多名外商;

  在华中,首届国际水利旅游展览会日前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100多个水利名胜旅游地登台亮相;

  来自有关部门统计表明,目前每年在国内举办的展览会超过1200个。我国的展览行业正在以年增长近20%的速度发展。我国现有各种规模的展览公司2000多家,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大连等城市。其中,上海会展业尤其令人瞩目。1990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会只有40个,到1999年举办的国际展会达150个,2000年上海市举办的国际展会猛增至270个。目前,上海现有的展览场馆中,五六个展览同时举行的情况已不鲜见,平均每天举办一个展会的日子为期不远。

  人们对会展经济最初印象大多来自“广交会”,其后,新疆“乌洽会”、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北京“高新周”和陕西“农博会”成为人们熟知的大型展会。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呈现一个新特点:专业性的展会发展迅猛。“车展”、 “房展”、“教育展”等专业性展览“开展”期间成为热门话题。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参观人数达到900万人次,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举办的所有专业性博览会中最为成功的一次”。

  近两三年,我国会展业从“区域性”走向“国际性”,档次越来越高。在国内举办的汽车展、机床展、印刷展、纺机展等,都跻身于国际大展行列,一些专业展览得到了 U F I(国际博览会联盟)等权威机构的认可。

  我国会展业在地域分布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西部省份的快速“跟进”。武汉、合肥等省会城市兴建了专门的大型会展中心,可以承办国际性展会。博鳌,原来不过是海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依托环境生态优势而成为亚洲经济论坛的永久举办地,每年的四五月间聚焦世人目光。会展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是因为展会蕴涵商机。物流、客流、信息流,没有流动就没有财富。

  如今,会展业已成为公认的高赢利行业,其利润率一般达到20%~25%。更重要的是,一个展会往往能够带动一城一地的交通、贸易、通讯、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据国际展览业权威机构测算,会展业本身收入与它对其他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比例约为1∶5到1∶10。专家预测,被誉为“万国博览会”的世博会2010年在上海举行,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仅世博会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达90亿元人民币。而世博会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旅游、房产、广告、交通、商业等行业的带动效应难以准确估量。

  说到我国会展业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人形象地说:我国社会经济某些行业或领域的“火爆”,引发了相关会展的“爆棚”。君不见,车展、房展、服装展,展览见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会展业水平十分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对海内外参展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然而,在我国会展业一片繁荣景象中,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成熟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会展业管理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烙印,存在多头审批、多方办展等情况。由于重复的展会较多,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有效需求大大降低。同样是家具展,在一个城市,接连举办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导致“赔钱赚吆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培养有品牌、上规模的展会也十分不利。

  我国不同部委、各地政府认识到展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但有些部门对会展业期望值过高,企图一开办即获得高回报率和立杆见影的效果。而实际情况是,展会特别是大型国际展会往往需要三四年的先期投入和组织策划,回报率也取决于多种因素。所以,政府部门理性“办展”尤为重要。

  我国会展业尚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我国大多数会展从业者是“半路出家 ”的,从前做平面设计的拉过来就搞空间设计,从前做企业管理的现在从事展会管理。这些从业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也了解不够。

  较大发展差距,需要正视;巨大发展空间,不能轻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跨越,中国会展业也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