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上海离国际会展中心还有多远?

打印
字号:
2002.10.31


  资料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1.11.26

  新华网上海11月26日电(记者朱忠良 叶国标 吴宇)APEC余音在耳,工博会又闪亮登场,汉诺威国际车展也即将撩开面纱……此起彼伏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使上海日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开始显现出国际会展中心的魅力和风采。

  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90年代以来,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去年就达200多个。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智力激荡、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举办国际性展会的频率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标尺之一。APEC可谓是上海会展业的“点睛之笔”,不仅展示了上海组织高规格、大型化国际会议的实力,而且空前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而新近落成的、位于浦东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则如一艘“航母”,将使上海会展业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由上海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联合投资兴建和经营。这是德国三大展览公司首次联手投资中国展览市场,显示了对上海会展经济的信心。中心一期工程投资近1亿美元,建成4个无柱单层结构、净高11米的展厅,堪称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晶。全部工程完成后,将形成由17个展厅组成、展览面积达25万平米、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展览城。

  汉诺威(中国)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军指出,“毫无疑问,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建成,将有助于上海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而德国展览‘军团’的加盟,将带来新的理念和模式,有助于培育一批国际品牌展。”

  据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先进介绍,作为促进贸易、启动市场的杠杆和把握世界经济动态的“晴雨表”,会展业对酒店、交通、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具有1:10的带动效应,每增加1000平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会展业有近百年的发展史,积累了一套成熟的规范和经验。如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以及新加坡、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展览城”。这些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动员各个部门来推进这一事业,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馆,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会展业的兴盛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城市繁荣。如汉诺威拥有近40万平米的展览面积,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会展中心。美国<<贸易展览>>周刊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一年举办的200多个商业展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40亿美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外经贸委主任朱晓明说,在管理体制、展会规模和设施以及常年展示中心等方面,上海的国际展览业还存在差距,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尚未行成。

  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上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兴建了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农展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新馆,但展览面积都在二、三万平米左右,而且布局分散,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览中心,全市的展览面积不到10万平米。展会审批政出多门,诸如汽车展、电脑展、建材展……你办我办他也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由于主题雷同,资源分散,导致有的展会规模和影响日渐式微,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另外,收费标准“内外有别”,对海外展商收费偏高,未给予同等国民待遇。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先进管理手段,缺少与国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会展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还跟不上。上海目前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在数量上相当于德国一年的举办次数,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较大。

  慕尼黑展览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凯乐(ULRICH KELLER)说,上海要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就要经常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要有自己品牌的大型展览和专业性展览。

  此间业内专家认为,上海要真正确立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

  接轨国际惯例,导入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淡化行政干预,成立会展行业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克服多头办展、资源分散、价格多轨制等无序现象,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

  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顺应入世后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开放的潮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狼入室”并“与狼共舞”,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优化配置展览资源,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网络化之路,力求将国际标准的展览空间、硬件设施和国际水准的管理服务熔于一炉,使会展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桥梁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倍增效应将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