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热:是泡沫还是蛋糕?

打印
字号:
2002.12.03


  会展业由于高利润及相关经济的强拉动力使其越来越令众多城市欣喜若狂,从它被推崇者喻为“现代城市的面包”即可见一斑。这比喻很能表达出人们对会展期望之高。然而在会展业作为我国新的朝阳产业冉冉升起的同时,不和谐音如影随形。

  例如路人曾为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举行的一个据说已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展览会的广告牌挑出了个错:馆外的大型广告牌上竟赫然将“大会指定媒体”印成了“大会指定‘煤’体”,而且就这么一直挂了好几天;

  再如曾一度红火热闹的上海车展去年却遭到了国际排名前五位的汽车巨头们的联合拒绝参展。没有了通用、福特或丰田、大众身影的“国际”汽车展,其含金量与经济效益可想而知;至于那些一哄而上的“国际”汽车展办起来干脆只能算凑个热闹罢了;

  对于每年要举办大量会展的农展馆来说,“媒”“煤”不分也许只是个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的小问题,还远称不上会展经济发展旋律中的不和谐音,但业内有识之士已开始不断提出会展业行业规范及标准建设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与紧迫。

  繁荣掩住三大误区

  仅在短短几年间,会展已为国内不少城市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有待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论城市规模如何,有此倾向者不在少数。这一切源于会展经济的诱人前景:在发达国家,会展业利润率达25%。在我国,据统计,这个数字也能达10%以上。每年两届“广交会”除了自身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外,还给当地交通、通讯、酒店、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2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深圳高交会展览中心今年前9个月服务收入纳税合计2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二,比三年前第一次高交会上的纳税额35万多元翻了好几番。这样的会展哪个城市不喜欢?

  国际上会展业发展的已有经验告诉我们,会展业自身获利和对地区相关经济的拉动系数比是1:9,目前上海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已达此水平,去年产生直接效益172亿元。在会展经济发达城市,如德国汉诺威,这个数字能达到1:10。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880亿美元的会议产值。而且,即使会展借助互联网的新兴业务方式已于近年得到迅速实现,但仍未影响到会展业发达国家在传统会展经济上的扩张势头。

  然而,正是这些繁荣景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会展业认识上的巨大误区,进而影响到对“如何以城市为单位经营会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具体而言,误区有三:

  误区一,认为盖了会展场所就是“会展经济”,就能挣钱了。实际上会展经济必须紧密地依托于区域的市场水平与流通状况,乃至一个国家会展业的成熟度也是与该国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的。北京市贸促会会长姚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国内某些城市有了会、有了展,却尚未形成业态,称不上“经济”二字。因为作为业态的元素应该包括:在市场中激烈竞争的多个主体;齐全的门类;已经形成场馆、广告、运输、咨询等相关的综合服务群体;存在行业协会等联合组织等等。按此要求,显然有些城市的“会展经济”是不成立的。“会展经济”不是简单地出租场馆,而是要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名牌会展以掌握在展会召集上的主控权。当城市会展经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时,一方面容易被竞争对手击垮;另一方面也易导致当地会展业盲目乐观于表面繁荣的状况。

  误区二,认为只要搞会展业就会挣钱。据透露,在去年北京市贸促会举办的30多个展会中,真能挣钱的只有三分之一,少数的还要赔钱。因为办展会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有赖于对市场的实时、客观分析,同样有赚有赔。如前些年北京的工业展挺火,可现在再办就该砸了,倒是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带动城市建筑、建材展会火热起来。一般来说会展场馆的建设与运行维护费用均相当高昂,除非有安排紧凑的会展支持,否则很难盈利,最终此会展场馆是拉动经济还是拖累经济都还不好说呢!上马会展场馆建设需何其慎重!

  误区三,认为任何人都能开会、办展。上海某会展公司负责人曾云“对于展览公司来讲,只要有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策划理念,就能够在这个行业里搏击风浪,进入门槛并不高”。果真如此吗?“在我们的视野里,失败的展会比成功的展会要多得多,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和强大的会展公司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说,在我国会展业由政府行为向经济行为转换的过程中,要求市场主体具有扎实的经济实力与从业经验,只能是个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竞争者的质量往往较为直接地决定了整个行业的质量,如果不尽快确立起行业准入标准,会展质量低下只是迟早的问题。

  基础欠佳管理体制落后

  通过对认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已不难发现目前会展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所在。

  首先是缺乏专业人才。以上海为例,据统计,该市展览公司已近2000 家,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144个展会,但业内人士预计至少缺乏2000名设计总监这样的角色。浦东某展览公司日前开出10万元年薪并附加其他奖金的价位,也没有招到合适的展览设计总监。连人才云集的上海尚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忽视投资回报率。

  许多城市办展似乎离市场行为还有差距。虽然会展业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但前期投入高、回收周期慢等特点如影随形,各地“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资金动辄好几亿元,还不提此后每年所需维修费用,如此巨额付出唯有高收益方能抵补。而且巨额投入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是:会展场所对高回报的要求提高了展览公司办展成本,抬高了企业参展门槛,实际上最终有违会展搭建交易平台的初衷,难成气候。

  再次,在整体上缺乏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及相应配套的法制规章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近忧。这具体表现为审批制与市场化的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会展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我国会展业在宏观管理上绝大部分仍在依靠沿用于计划经济体系的审批制,而且全国上下,统一的会展经济审批与管理部门缺位,“令”出多门。已有数字显示,我国会展业每年正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当记者希望从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以及其他几个部门了解他们各自主管的会展业的统计数字时,却无从得知。没有任何一家管理机构能够将会展经济的整体情况介绍清楚,因为全国范围内具有审批办展会权力的主要有四个部委及机构,各省级、副省级地方政府及其外经贸委等也有审批管理地方性展会的权力……而且,我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

  就在不久前,国家经贸委取消了对全国性经济贸易展览会的行政审批,开始让业内外对行业管理体制问题的早日彻底解决产生期待。


  应循市场而动


  我国会展业究竟该如何解决难题谋求发展?


  记者所采访的一家专业展会公司对此表达出取消审批制、让会展经营朝完全的市场经济行为的方向发展的希望。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允许公平进入与竞争的市场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监督下,经过必要的优胜劣汰、整合重组,才能使我国会展业由“乱”变“治”,以应对国外展会公司的进入。


  但另一方面,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来,“从大乱走向大治”只是一种相当乐观的想法。北京贸促会会长姚望并不乐观:“大乱过后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仍然大乱。”即使目前办会全部市场化,也同样存在着宏观管理的问题。例如,有不少展会为了筹集办展资金,通过承办权、广告、冠名权、协办单位、赞助单位拍卖等多种方式,这些资金来源难免良莠不齐,势必影响展会的质量,损害参展商的利益,并直接影响展会的资金回笼。此外,如果不考虑行业标准化及准入体系的建立,那么在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并不利于我国会展业的做大做强。


  这意味着中国会展业不得不同样面对“一放则乱,一管就死”的难题。因此一些业内研究者开始探讨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是否可以走“第三条道路”,即在政府通过制定规则进行宏观调控并提供市场法律法规环境的支持下,以行业协会协调行业自律,引导和推动会展业走上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


  据此,在宏观层面,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业内专家认为,规范会展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在政府支持与企业自愿合作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行业协会携手管理的办法。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使用行政化手段,而应该更多地借助社会化的手段,形成社会中介监管体系。例如北京的展览业管理条例正在酝酿中,它将在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价格、质量评估体系、资格审查体系等环节上逐一研究并最终落实“游戏规则”。


  此外在微观层面,循理而言,若发展,必整合。有消息称,上海的会展公司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邻近的苏州,近年苏州的一些知名会展有三分之二由上海公司承办。虽然苏州自己也盖起了南亚国际会展中心,其能借外力不失为顺应潮流之举。


  不管怎样,专家仍然预测中国的会展业在下一个十年会有更大的发展。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使得全世界看好,而会展是双方相互接触的直接、有效的媒介;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直接导致国际合作中壁垒的消除,宏观经济环境与法律环境的开放、成熟必然给会展业的发展带来良机。中国会展业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