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红火过后的冷思考

打印
字号:
2002.10.31


                          资料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1.11.15
  新华网南宁11月15日电(记者刘伟 黄伟 王勉)几天前,一年一度的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又红红火火地落下帷幕,取得了历年最好的经济效益,广西,特别是首府南宁市的知名度再次提升。红火过后,有关业内人士未雨绸缪,对贸洽会进行了一些冷思考,目的是把以后的会展办得更好。

  会展不能办成集贸市场

  参加5天的贸洽会,不少人有一个感觉是“卖”大于“展”。

  此次贸洽会分3个展区:贸易洽谈区、科技成果交易区、商品贸易区。记者在贸易洽谈区见到,看热闹的休闲者和收集宣传资料的爱好者比较多,而真正洽谈项目的客商不多;科技成果交易区冷冷清清,鲜有参观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品贸易区拥挤不堪,“正宗道口烧鸡”、“电池10元3板”……叫卖声不断。而展会的最后两天,多处可见“最后两天,减价大处理”、“最后机会,10元5双袜子”等广告。不少参观者都是冲着展会中便宜商品来的。

  一位领导在总结本届贸洽会成绩与不足时坦言:有些展区办得有点像集贸市场。有些参展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参展商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大大降低了展会功能。”他们认为,企业参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自己的产品,宣传企业形象,收获品牌效益,签订大宗合同,寻找合作伙伴,而不在乎现场卖了多少商品。 一位知情者透露,贸洽会上洽谈项目的客商不多,是因为事先有关部门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相当多的项目在贸洽会开幕前就已落实了。贸洽会期间只是集中签订,目的是营造一种规模效应。

  让会展遵循更多的市场经济规则

  广西贸洽会和全国许多地方贸洽会一样,一直由政府主办,唱主角,从招商引资到展会现场设置,全部由政府操办。大部分参展商是主动参加的,有一部分是政府邀请的,但是也有个别企业是作为政府下达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有的参展商还表示,他们参展的目的是要宣传自己和向知名企业学习,可展会上的著名企业太少,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会展业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起始阶段只能由政府组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展应尽快实现商业运作。这样,不但政府可以节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还可以促进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些专家建议,尽快成立由会展专业公司组成的会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该协会的行业协调自律功能,扶持该行业协会成为会展业的主角。同时,各级政府转变政府办展职能,不再担当各种会展的主办、协办单位,由前台主角转为幕后支持,变“官办民营”为“民办民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促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协会间的沟通,协调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

  一些企业界人士建议,负责组织贸洽会等会展的单位应该是一个常设的商业机构, 这个机构由政府来扶持,而不是由政府来养。这个机构产生应由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来实现。而政府主要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搞好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安全的社会经济秩序。 硬件设施亟待完善

  目前,承担南宁展会的展馆主要是广西展览馆和科技馆。这两个展馆均建于50年代,总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设施陈旧、落后,严重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广西科技馆展览部方平说:“目前,广西展览场所已不能适应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展会规模和质量都受到限制。”

  广西展览馆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正式展厅只有1.1万平方米。牙得安(南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宝刚说:“场馆太小了,展位安排太紧密,拥挤嘈杂得根本没法进行交谈,如果每个展区都有一个专门洽谈项目的区域就方便多了。” 展馆陈旧、面积小,配套设施也亟待改善。这两家展馆除展览功能外,几乎没有其他功能。贸洽会期间,当地政府、外地代表团以及不少企业举办了一系列的商贸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被安排在展区外面,分散在南宁市内多处。一些参展商和客商抱怨:“我们像赶场一样,时间都花在了路上。场所分散,会展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广西展览馆附近道路狭窄,每有大一些的会展活动常常出现堵车现象。今年贸洽会开展的第一天,记者的车就被堵了10多分钟。展览馆附近没有停车场,许多参观者要花一阵功夫找个停车的地方,然后再走回来。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据了解,南宁市正在筹建一个高标准的会展中心。这个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商贸、旅游服务为一体,将成为未来南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