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石三年石变暖。”第三届国际(厦门)石材展的开幕,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见的民间探索与政府援手的成功模式。 事实证明,一群对石材所知不多的人,三年前无心插下的柳,如今已成荫了。 在业界人士还是旁观者看来,在厦门举办的国际石材展都不乏可圈可点之笔:从一个纯民间举办的小展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之内,就自发成长为一个国内一流的石材专业展会。并有望在未来两年内超过上海冲进国内二强。 在这个会展经济时冷时热的年代,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这也显得太不按照牌理出牌了。 如果跳出石材展本身,从会展经济的宏观视野看厦门的国际石材展,许多困惑将迎刃而解,它将对厦门的会展经济提供一个标本性的借鉴。 两年“野外体验” 从富山展览馆到国际会展中心,30多岁的赖香园走了10多年时间。而把石材展从小“孵”大,他却只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 他的头衔是厦门伟业达展览公司的总经理。伟业达公司,连续三届石材展的实际“操盘手”。 最早产生筹办厦门石材展的想法,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提醒。这个远在北京的朋友因为出版石材书籍,对厦门的石材产业状况大为惊叹。赖香园对石材一无所知,但从朋友口中还是感到有必要试探一下市场。于是,从拍板到第一届石材展开幕,其间的准备时间还不到三个月。 这几乎是一个纯民间力量组织的小展会,才100多个展位。一切都显得仓促而潦草,包括开幕都是主办方自己上台致词,没敢请政府官员参加,第一届石材展也没敢用“国际”两个字。 因为准备时间太少,国外客商来得不多,所以第一届石材展办亏了。收获是知道水深水浅了。 2002年,第二届石材展的规模一下子就上去了,达到15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客商来了很多,石材展的爆发力凸现出来。 “70%的参展客商感到满意,因为他们确实从展会上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订单”。 但遗憾的是,第二届展会还是没能邀请本地政府官员到会。“两届石材展,我们都是野孩子,在政府视线外流浪了两年。” 双赢的“亲密接触” 但这种想法在赖香园与贸促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次“亲密接触的时间在第二届石材展成功举办一个月后,双方都接到了对方伸来的橄榄枝。石材展的民间探索从此有了政府的强大助力。 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对于民间的一方,从此有了归属感,也不用再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事宜费脑筋了。贸促会全心全意跑石材展的政府路线,而操盘手伟业达公司就全心全意做展会的具体工作。另外,借助贸促会的渠道,一些国外的石材商也搭上线了,如参加第三届石材展的意大利客商,就是贸促会联系上的。 水到自然渠成 “我们所做的会展项目,都是在厦门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赖香园总结石材展成功的因素时说。 强扭的瓜不甜,水到才能渠成。“我敢说厦门买别墅的人,1/3以前是做石材生意的。” 根据厦门海关2002年7月的数据,2001年我国出口花岗岩252.2万吨,价值6.4亿美元,厦门关区就占了198.92万吨,价值4.7亿元。象屿石材堆场,二期扩建后将达到15万平方米,将是全球最大的石材荒料堆场。有这样的一个产业基础,石材展想不火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