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2年,似乎感到中国会展业正在呈现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蓬勃”而“纷乱 ”的局面。除了各种会展活动继续层出不穷以外,各种报纸、杂志、书籍,各种文章、报道、演讲,各种论坛、峰会、培训更是此起彼伏。透过这些现象,再对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学说加以归纳整理,笔者有几点发现。 目前对会展业发展关心注视、发表文章、参与讨论的主要有四种人,或者称之为四种流派。第一种人是“官员 ”或称之为“高层派”,他们以国家计委、经贸委、中国贸促会等有关负责人和会展城市领导为代表;第二种人是“学者 ”或称之为“学院派”,以一些教授和研究机构负责人为代表。第三种人是“手中有具体展览会项目的一些人士”,包括“ 大型展览公司、展览中心的经理”、“重点行业和地方贸促分会的主管负责人”等,他们可以称之为“务实派”;第四种人是“记者”,他们可谓是“媒体派”。 上述四种人的文风和观点各有特色。官员之作突显位高权重之势,似缺乏系统理论建树;学者之作固多理论色彩,然对现实的批判、分析略显不足;务实派的观点结合自身经营项目所谈体会深刻,涉及全局性问题却较少,另有一些涉及全局的论述,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记者的报道与短评文笔秀丽流畅,极力挖掘热点,而仍有时使人感到有些煽情造作。笔者的这些分析虽恐有妄言之嫌,但其真意实在是坦言陈述,以求论坛的活跃。 可以说现在的各种观点和论述尚处于平行状态,远没有达到集中题目,明确异同,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的程度。例如,关于建立全国性展览协会的时机问题,关于已有的协会组织的作用发挥问题,关于政府办展和对展览的管理问题,对展览会分等评级的标准问题,以及在外国大型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合作与竞争的问题等,都需要也可以展开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如何尽快从实践中总结、提升出中国特色的会展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可操作的方案与建议,是当前各种论述中普遍存在的弱项。也就是需要解决好从“知”到“论”,再从“论”到“行”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会展业至少存在八个热点难点问题: 第一,展会协调与协会作用我们成立全国性的会展业协会或者全国展览协调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管理和协调,克服存在的混乱无序的状况。但是实际上目前既没有协调的基础又没有协调的手段,也就是说依据什么来协调(法规)和依靠什么来协调(办法)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至少现在还未见通过协会协调取得成功的范例。有的只是大连、宁波等城市 通过政府管理和协调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希望今后还是要首先力促国家权威部门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对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的发展作出正确决策,然后才有可能组建并授权一个有权威的中介组织。这个中介组织必须根据国家利益和统一意志提出有关的战略、规划、法规、办法等,并使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矩。这样的协会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能否取消办展审批权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会展市场化进程和进度如何掌握的问题。如果站在国家的高度,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制订出一个全面的方案,提出放开会展审批权的时间表,让各界人士都作到心中有数。而制订这样一个时间表又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全国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的规划安排和总体设计。这就如同发展证券市场那样, 由证监会及其所属的市场设计机构来完成此方案。 第三,政府的展会介入行为对政府的介入行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例如,政府如何对会展活动进行参与,包括什么样的展览会可以由政府出面主办,什么样的展览会可以政府名义予以支持,什么样的展览会可以由哪一级的政府领导人开幕式出席、题词等等。否则都将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之所以需要规范政府对展会的介入行为,本人认为这主要还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使会展经济活动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服务贸易的共同规则。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的会展业市场环境更加公正和透明。 第四,关于几个国家级大展目前每年国家级的大展在北京、上海、深圳、杨陵、沈阳、武汉,已有6个,第7 个又即将在广州诞生。这些国家级的展览会究竟由政府投了多少钱?有了这些钱加上商业运作,最终谁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这样的展览会在国家整个会展经济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占有什么地位?由于有了这样的国家级的大型博览会,会不会 对其他展览会产生了不平等竞争呢?对于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应当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认识。 笔者认为,有关国家主管机关和省市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一次性地举办具有“国家级”名义和大型博览会本无可非议。但是连续以国家和地方行政领导机构的名义组织实际上是具有明显市场行为性质的会展活动,就会使该博览会失去原有的本质特性和应有的经济意义。现在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最终形成一年全国六大博览会的局面似乎是“过热” 了。当然,此事如何最后平衡、协调,还是必须依赖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威,由有关主管部门站在全国会展经济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解决。 对此,是否可以通过必要的协调,将六个大展分成单、双年的各三个大展?因为至少北京和深圳、沈阳和武汉的博览会在内容上是比较接近的。 第五,各地展馆建设与利用现在全国新建、在建和已报批、待报批的会展中心、大型展馆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无最权威的统计和公布。但是仅就本人所知的一些情况就感到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撇开具体问题不谈,仅从总体方面分析,至少可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展览中心在作立项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是按照商业设施考虑的还是作为文化公益设施考虑的,也就是其项目收益与投资回报究竟是如何考虑安排的?一个城市所建设的展览中心是如何按照本城市在全国会展经济中地位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该城市的会展业究竟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作过分析论证?笔者认为此事如再不提到议事日程,将可以预见地看到一批带有城市标志性的展览中心会经济效益不高地矗立在那里。2002年 12月3 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会展论坛”上,上海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丁式昭教授对上述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第六,中西部会展业的发展记得在2002年1月广州的讨论会上,一些中心城市和一些西部地区的代表就全国会展中心的建设和会展业的发展是否出现了“泡沫”的问题各自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的不同意见之争,显然其后是不同利益的背景。那么谁能调节这种意见分歧或者由谁进行这种利益的平衡与调节呢?显然应当是国家,具体就是国家 会展业的主管部门的责任。但是现在还没做到。 第七,入世后的合作与竞争从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引发与中国原有餐饮业的竞争,再看会展业的情况,我们的目标是否可以作到从“引狼入室”到“与狼共舞”再到“驯狼为犬”呢?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自身的驾御能力和控制水平。 关于如何在会展项目上积极有利地开展与国外大型展览公司的合作,本人从实践中体会到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充分重视对合作品牌的自身利益的保护;二是,在合作中要体现出自身优势与作用,三是,立足于争取长期的合作和双赢的局面。 第八,会展业的管理与政策由于目前来华国际展览主要是经贸类的展览,所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政府主管部门面目出现的情况居多。此外,科技展会特别是以科技会议带展览形式出现的展会活动也不少,因此科技部也管展览。而在全国,主要办展的单位又是中国贸促会系统,使得中国贸促会在组建全国性的展览协会等工作方面又要居于主导地位。 现在,国家经贸委从管理各行业协会组织以及要求规范国内展览活动的要求入手,开始积极过问展览事宜。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系统还从加强对国内展销会的管理要求出发,对此项活动也在加强管理。这样众多管理部门介入会展管理工作,肯定会有政出多门之嫌。因此,就更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会展业政策,明确全国统管会展业的组织机构和相关职能,而目前的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够适应形势发展。 在分析了以上热点难点问题以后,笔者对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建言献策是: 第一,必须看到,当前国内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日渐丰富的实践和不断出现的矛盾,已经具备了提出系统改革、有效管理方案的时机。 第二,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而制订政策的重要出发点是对当前客观存在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予以确认和对他们的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 第三,对于国家制订政策(法规)最有影响力的应当是我们会展业内的广大同仁和热衷此道的精英志士。我们完全可以一些搞得好的论坛活动和其他相关载体为依托,集中力量研究探讨,努力构建理论框架,积极筹划建言献策,以期形成对决策层有影响力的舆论态势,从而能够为中国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编后: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副会长陈泽炎同志原稿的文后附有这样一行文字:“以上言论可能有多唐突之语,但是作为论坛上的一家之言,目的就在于活跃思路引起争鸣。因此,此文如能起到抛砖引玉展开讨论之作用,则我心足以。”其实陈泽炎的文章充满真知灼见。据了解,为成此文,自2002年1月广州第三届“展中展”和“高峰论坛”以 来,陈泽炎收集了一年来的《中国会展》杂志、《中国展会》杂志、《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版》以及《中外会展北京专集》、马勇教授主编的《会展发展新理念》、应丽君教授主编的《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争鸣集》等报刊书籍,阅读了其中涉及会展业发展的主要文章;参加了北京的“中国会展论坛”和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与新加坡会议及展览业行业协会的座谈;与一些会展业的知名人士进行过交谈与讨论。衷心希望业内有识之士能像陈泽炎同志那样慷慨赐稿,以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展开大讨论。 |